
评价阶段是在实施阶段之后。当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或者教学结束之后,得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包括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还有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进行评价,这就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这个评价的过程里,可不只是老师评价学生哦,还包括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以及学生之间互相评价。通过评价呀,就能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效果上以及创作作品上有哪些不足,然后对这些不足进行改进优化,同时也能不断地完善课程设计。在 ADDIE 教学模型的指导下,就有了咱们这个研究里八个教学内容的一般教学流程。咱们这个研究拿《简易笔筒》和《硬币分离器》当作课程案例来详细地分析。

在《简易笔筒》这个案例里,重点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五个层次当中的图形识别与理解、图形分解与组合、图形移动与变换的能力,还会初步培养图形的建构与探索能力。课程活动的设计把数学里的几何知识加进去了,用 3D 课程来辅助培养这些能力,主要是针对培养五个层次里的一部分能力。在《硬币分离器》这个课程案例里,要培养的是空间想象力五个层次中的图形识别与理解、图形分解与组合、图形建构与探索、图形运动与变换能力,还有利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特别注重培养利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图形的探索能力。在这个案例课程里,通过让学生提问猜测倾斜角度,还有逐步测试探究倾斜角,来培养他们的几何直观能力和图形探索能力。

咱们再说说一般特征分析。这个课程是给七年级的学生上的,他们大概 12、13 岁,正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在慢慢变得更系统更复杂,但还没完全成熟,还得依靠一些具体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这个阶段的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接着是初始能力分析。在前两节课里,学生已经知道了维度的变换,对各种图形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也还不错,对 3D 魔术师软件的操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软件里具体的功能和操作还不太熟悉,而且软件里涉及到的坐标系,学生还没有系统地接触过,理解起来有点难。在这节课里,学生要完成一个笔筒的设计和制作,所以得让学生对软件里的圆柱体、长方体这些基础图形以及坐标系的使用进一步加强,让他们学会用坐标系来表示图形的变换和运动,同时也要让他们更熟练地用软件完成作品的设计和制作。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对 3D 打印课程的积极性很高,对课堂上设计的活动也很积极参与。从前面两节课的观察来看,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喜欢和小组里的小伙伴一起讨论,碰到学习上的问题,更喜欢问小伙伴或者老师,向别人求助,七年级的学生比较偏向场依存型。在前面七周的课程学习里,学生对图形的理解能力变强了,能熟练地用软件的坐标系来进行图形的运动变换,还能通过各种方式设计出复杂的实体,完成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而且作品打印好之后能很快地组装起来,学生的空间能力、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都提高了。这样就可以进一步训练和检验学生能不能运用几何直观来解决问题了。在课程实验之前,我已经在 Y 中学有过相关的课程实践经验了,所以对学校的机房、机房设施还有 3D 打印设备的情况都比较熟悉。